盈科軸承解決問題的“新方子”:科研人員下車間交流
文章來源: 上傳時間:2017-08-11 瀏覽次數:
**工人在具體操作中有新發現可以向科研人員提出想法,科研人員可以放下 "身段"深入車間搗鼓機器從實踐中找到新方法——這是中山市盈科軸承制造有限公司解決科技成果轉化的"新方子"。該公司正通過"勞模創新工作室"探索一條"科研直通車間,車間直達科研"的"技術-產品-市場"新路徑。
近日,該公司總工程師王冰介紹,剛開始工作室只有4-5個人,現在有12個人,通過工作室,科研工作者與生產**工人可以思維互補,有效解決產品研發生產中遇到的難題。
“勞模”是共同的身份
盈科公司于1999年由中山軸承廠轉制后成立。該公司主要研發生產電梯、數控機床、現代物流、低.音電機等方面的軸承,成為德國、瑞士、法國、美國等多家全球**企業的***供應商。
王冰介紹,公司的技術團隊一部分是轉制后留下來的技術骨干,包括原**機械工業部洛陽軸承研究所工作過的軸承技術**,以及后來招引了一些機械方面的技術人員,這些員工經過多年的培養,積累了豐富的產品開發經驗。
盈科成立時就確定了以科研為**,不斷開發新產品,提升競爭力的發展方向。早在2011年,該公司就組建了技術創新工作室,后來改為勞模創新工作室,2015年被評為省勞模創新工作室,是中山市***個省勞模工作室。
王冰說,改成勞模創新工作室后,大家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“勞模”,雖看起來沒有技術工作室那么高大上,但更具親和力。“勞模工作室由技術人員、車間班長、普通**員工組成,不同職務、崗位的人在這個平臺上探討,不同思維的人可以互為補充。”王冰說,技術人員平時在辦公室或實驗室離市場遠,勞模工作室將技術部、制造部、車間等打通,大家有好的想法,通過這個組合可以快速轉化。
**員工長期在車間埋頭苦干,在創新上可能上不了高度,但科研人員不到現場很多想法只是“紙上談兵”。工作室打破了科研人員與車間員工 “身份”隔閡,使得科研人員與生產員工溝通更為順暢。
營造寬松的創新環境
在該公司大堂墻壁上,“以技術**需求,不斷開發新產品、遠離價格競爭、增強**競爭力”的27個字格外引人注目。
技術成為這家裝備制造企業的**戰略。為此該公司努力營造一種寬松的創新環境。“我們是早上8點上班,下午4:30下班,沒有特殊情況,晚上不加班,上下班還有車接送,同事之間的關系很簡單、融洽。”王冰介紹,這種文化氛圍成為了企業員工穩定的“黏合劑”。
讓王冰高興的是,公司現已有教授級工程師2名,工程師3名,還有多名企業高層次人才。與不少企業還在依靠加班加點求生存謀發展的階段不同,盈科以過硬的技術產品正遨游市場藍海中。
王冰介紹,公司多次獲得**、省市科技獎項,還承擔一些重大科技項目,**員工積極參與,有些員工通過**、獎勵等獲得入戶、入學積分,享受政策紅利,增強了獲得感、參與感。“勞模工作室”比較大的好處就是科研人員、生產工人,感覺創新就在身邊,勞模的精神、工作態度、工匠精神,潛移默化。據統計,該公司已擁有14項**發明**授權,技術團隊人員參與主導制定10多項**標準,多名技術骨干當選**軸承工業協會技術**會**。